戶外教育相關知識:水上活動
以下內容摘自水域安全彙整- 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TPEWISA 官方網站
【水域事故並非事出突然,應掌握發生危機點的兩大因素】
首先,i-Buzz 蒐集近兩年來有關水域事故案件的完整聲量,發現在 2021 年至 2023 年 6 月期間,水域事故的聲量高峰均落在 6 –10 月,正是適合夏日戲水或體驗水上活動的旺季,而案件發生地點從近海水域、溪河水域、平靜水域都有可能,最令人遺憾的是案件在搜救過程中均造成一人以上的死亡。
梳理水域事故案件的前因後果,i-Buzz 發現容易造成溺水的「危機點」,主要來自於參加水域活動時當中潛在的兩大因素,分別是「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互相影響所致。以前述的三個聲量高峰點事件來說明:
(1)高雄旗津案中,造成溺水事故的起因是一位爸爸帶著兒女「去玩水」(活動情境),過程中兒子因「遭大浪捲走」(自然因素),爸爸「下水救人反遭溺斃」(人為因素)。
(2)虎豹潭落水案中,造成 6 人被溪水沖走的原因,是人為因素「疏於注意安全路線」以及自然因素「天候不佳導致溪水暴漲」所造成。
(3)高雄蓮池潭案中,造成兩人落水溺斃的危機點,是人為因素「未著完善的救生衣」以及自然因素「風或船的方向突然改變」導致換弦翻覆。
由上述可歸納出水域事故的發生有其脈絡,若我們能從兩大影響因素著手來預防,就有機會降低溺水「危機點」的出現,從而避免憾事的發生。
i-Buzz 接著從溺水事故的好發情境切入來觀察,從數據結果顯示,最常發生溺水事故的活動情境中,「戲水 / 玩水」的佔比高達七成,顯示大部分的參與者在進行活動時都處在比較放鬆、娛樂的狀態下,可能因此降低防範之心。
進一步分析戲水意外與水域環境之間的關聯性,發現關聯性較高的有「溪河」、「游泳池」以及「近海」。其中溪河、近海都是屬於大自然中的開放水域,水況很容易受到天候影響而出現水位暴漲、大浪等危險變因,或是因為地形的變化有肉眼不容易察覺的暗流、離岸流、漩渦等,都經常成為引發溺水危機的因素。游泳池是封閉水域,雖然通常會有安全的軟硬體配置,然而正是這樣的想法容易讓人疏於注意,導致淺淺的戲水池反而成為孩童發生溺水意外的險境。以下也將針對這三大水域,進行全面的分析探討。
【溪河戲水須留意暴雨警示 穿著救生裝備仍是必須】
從網路大數據中,發現與溪河水域事故具較高關聯性的活動為「跳水」、「溯溪」與「烤肉」,其他如釣魚、游泳等也是關聯性較高的活動。其中跳水之所以容易發生意外,除了可能產生的撞擊力導致受傷之外,若對於溪河的地形不熟悉,可能因此捲入漩渦,或一下掉入過深的水域,導致溺水,當然溯溪、游泳等也都可能發生上述的風險。此外,也不能因為在岸邊就掉以輕心,當上游大雨導致溪水暴漲時,往往只是幾秒鐘之內的事情,原本看似安全的沿岸區域可能瞬間就被淹沒,因此不可不慎。
若從兩大因素來看,在自然因素中溪河水域最需要提高警覺的是留意天候狀況,根據專家分析,若因為颱風、暴雨等因素而導致的溪水暴漲,僅有「5-10 秒」的黃金逃命時間,比如 2022 年新北市僅是受到中颱梅花的外圍環流影響,因此有民眾沒有察覺到氣象局發布的山區暴雨警示,仍至大豹溪邊烤肉,當時溪水暴漲的速度瞬間淹沒至腰,民眾根本什麼東西都來不及收拾僅能趕快逃命,幸好撤離速度夠快,最終是有驚無險。
除了氣候之外,若看到溪河中大岩石多,肉眼可見地勢落差大的地方,也要盡量避免前往,因為可能在水下已經形成「水洞」,並且在水面上是難以察覺的,被吸入者往往很難脫困,甚至連救援都有相當的難度。
在人為因素方面,則要相當留意「跌倒 / 滑倒」的問題,許多人至溪河戲水雖然不是臨時起意,卻忽略裝備的重要性,可能僅著一般衣物、拖鞋就下水,忽略腳下踩的石頭可能有青苔容易滑倒,甚至如前述提到的,因為跌倒被水洞、漩渦吸入後無法自救。
【難以捉摸的近海開放水域 學會觀察海象是保護自己的一大關鍵】
有多項海上活動,如浮潛、潛水、衝浪、游泳等皆與近海水域事故有著高度的關聯性,並且僅是在岸邊踏浪、觀浪、釣魚都有發生意外的風險。歸咎原因是近海水域開放程度更高,場域更大,活動的潛在風險就與之俱增,比如俗稱瘋狗浪的巨浪 / 長浪,因為是運動週期很長的浪,很多時候無法預測,並且可能在平靜的海面上就突然出現,岸邊的人事物都有可能直接被捲入,當人在海中沒有著力點或是能夠飄浮的裝備時,就很難與大自然的力量抗衡。
在近海水域事故的自然因素中,影響最盛的還是颱風,由於台灣是海島國家,颱風的形成路徑都是從海面上而來,颱風生成前後的強大能量就很有可能形成前面提到的瘋狗浪,根據統計,在 2000 年至 2015 年台灣就至少發生 300 次的瘋狗浪事件,因此颱風天觀浪遭捲走的意外時有所聞,並且生還機率相對低很多。
此外,大家都知道去海邊玩要留意漲退潮的時間,但更要留意的其實是「離岸流」,它的流動方向會將人從海岸帶往海中,並且通常是發生在兩邊有海浪,中間反而平靜無浪的區域,會讓人誤以爲很安全,但其實離岸流的流速可以達到 2.5 公尺 / 秒,其發生時間可能在退潮的時候,但也有可能不固定、隨時出現與消失,使得人僅是在海岸邊戲水,卻會瞬間被「吸」入海中。
人為因素除了前述提到的遭到瘋狗浪襲擊而失足落海的情況,還有一大部分是想要救人卻反而溺斃,由於人類對大海的理解還是相當表淺,即使是深暗水性的專家也不能保證就能成功在惡劣的環境下自救、更遑論救人,許多時候常常是因為在海中找不到可以休息的支撐點,或是太想要與海流對抗而體力不支的情況,因此進行海上活動的時候,穿著完善的救生裝備還是相當重要的,有助於提高發生意外的生存機會。
【有救生員的游泳池就安全嗎?淺藏的危機可能你都沒想過!】
相較於前述提到的開放水域,游泳池肯定是許多人心中相對安全的選擇,實際上也確實是,但我們仍會聽到許多在游泳池發生的事故,i-Buzz 透過熱門關鍵詞的分析發現,游泳池事故大多集中在戲水的孩童族群,發生情境可能是親子到飯店游泳池度假,或是參與學校及安親班的課程等,並且可以將影響因素大致分為:個人因素、泳池環境與設備管理三大面向,以下將進一步說明。
從個人因素來看,游泳池的事故原因與開放水域類似,以失足落水為大宗,也有體力不支、抽筋等原因,不過游泳池有興建的管理規範,也有法定的救生員配置人數,意外發生後獲救的機率相對來得高一些。不過人工興建的泳池環境與設備卻反而也可能是造成意外的元兇,比如孩童可能不慎落入較深的泳區、因冷熱池的溫差發生休克等,抑或是無意間觸碰設備開關而發生漏電、頭髮遭排水孔捲入等,都是潛藏的游泳池危機。
看完了三大水域的完整分析,除了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之外,i-Buzz 還發現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戲水族群」,正因為戲水在三個水域事故中都是最常導致意外發生的情境,因此我們進一步分析案件的同行者後發現,有超過五成的比例都為親屬關係,並且孩童是其中佔比最高的族群,由於戲水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可控制風險,孩童對於水域的判斷、自救能力、身高體力等都較成人更為弱勢,因此有孩童的家庭成員更是我們應該要積極預防宣導的群體。
【水域安全從觀念落實 教導具體的方法會更好】
在確立了積極防制的族群後,對照政府專家單位(主要是消防局)規劃的宣導內容,可以發現以「救生裝備」、「天候狀況」兩大面向為主,比如戲水每人都應有救生衣、防滑鞋,天候不佳就不下水等等,但相對籠統且很難落實在「臨時起意」的群體,比如前述提到帶有很強流動力的離岸流、水洞,都不是肉眼容易觀察,並且從下游可能也較難得知上游的天候狀況,因此宣導民眾應養成出遊前查詢氣象局警示,或是下載行動防災 App 隨時留意等都是可以政府單位可再努力的方向。
再者,若是臨時起意至開放水域戲水,即使環境配有救生裝備通常也僅有個位數,或是僅適用成人,對於高危險的兒童族群來說的適配性就低很多,並且民眾對於救生設備的觀念大多停留在救生衣、救生圈,覺得是去海邊或是坐船才需要穿戴,但其實能夠幫助自救的漂浮物都可以是救生設備,比如把六罐空寶特瓶放進塑膠袋綁好,就形成一個能浮起成人的浮球,或是魚雷浮標可承載一個人以上的重量,且浮力大、易抓握,相當適合海泳時配戴,甚至專家也建議要拯救溺水的人時,從岸上找器材協助會比直接跳進水中救援來得更適切,而不是戲劇中常常上演的「英雄式跳水救人」,顯示我們應該要花更多的心力從改善正確的觀念開始。
為此,政府單位希望透過朗朗上口的救命口訣來幫助民眾面對意外災害的發生,不過從救命口訣聲量排行榜中可發現,推行最徹底的還是「心肺復甦術」的口訣,比如叫叫壓電(一般民眾版)、叫叫 CABD ,或是相對不那麼熟悉的救溺 5 步(叫叫伸拋划),但都只能應用在災害發生的當下或後期。對於「預防」的口訣大家仍相對陌生,因此如何將「預防」的觀念及口訣深入校園,在泳訓課程中將自救相關的課程當成第一課,甚至加入水域狀況的判斷學習,都會是我們深耕孩童防溺意識的可行之道。
【預防溺水你可以這樣做】
你可能曾經聽過「我才五分鐘沒有看到小孩,小孩就出事了」這樣的說法,沒錯,溺水可能來得很快,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 照護者不該讓嬰兒自己待在浴缸裡,自己去忙雜事或看著手機,就算你覺得自己只分心幾秒鐘、一兩分鐘,也不可以。
● 別讓小孩於「沒有任何大人在場」的狀況下,自己去玩水,即使是家中自己擺放的小型游泳池也一樣。送小孩去游泳池學游泳也得注意。很多小孩會在玩鬧中把同學的頭壓到水底,大人務必要了解小孩游泳時的狀況。溺水是學齡孩童意外死亡的常見原因,而其中超過一半是在游泳池內溺水的。
● 如果想在天然的河流、湖水環境裡游泳,最好知道水有多深、水多冷、水流多強,不要貿然下水。
● 從事香蕉船、風帆等水上活動時,務必要穿救生衣。
● 如果是成人或青少年,喝酒後跑去玩水則是個大問題,就請不要這麼做!
● 如果玩水時被海浪打入水好多次,嗆了一堆水,或曾在游泳池溺水嗆水,最好還是立刻到醫院,並考慮留院觀察72小時,以防次發性溺水發生。
再重複一次,要發現他人溺水其實不容易,溺水過程常常比我們想像之中來得更安靜無息,記得接小孩游泳課下課後,要多花點時間了解小孩上課和現在的狀況。